中非服装城 > 服装搭配 > 文章

ZARA、H&M、优衣库:渠道扩张的困扰

情趣用品

  H&M、优衣库、ZARA这些快时尚品牌早在6月开始,就展开了打折竞赛。

  不仅仅是打折,秋季新品的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降。这样的状况构成了今秋“快时尚”行业的大背景。如何过冬?成了主题词。

  记者发现,快时尚品牌仍然延续了在中国市场渠道扩张的策略。

  用规模效益度过“冬季”

  店面绩效增长有限,同时扩大渠道增加开店,扩大规模,成为了快时尚各品牌不约而同选择过冬的一种路径。

  进入2013年,同许多消费品牌一样,快时尚品牌面临着经济下滑大环境的困扰。目前全球各大服装连锁零售品牌:美国GAP、瑞典H&M、西班牙ZARA、德国C&A、日本优衣库几乎都出现了产品线收缩的状况。

  记者来到ZARA万达店,店面陈列货品三分之一的面积用于打折商品促销。2013年ZARA的打折季显得分外长,从6月末、7月初一直持续至9月初,依旧没有结束。

  往年9月,在ZARA万达店通常只有一排货柜用于陈列打折商品,而2013年,打折产品陈列面积大,货品摆放稀疏,使得整个打折区显得十分萧条。

  在不远处的优衣库,一直沿用货品摆放整齐的传统日式店铺的陈列方式,但是记者同时也发现,优衣库和ZARA一样,提前打起了价格战。其价格战分为两个方面。由于优衣库一直采取的是产品轮流打折的策略,通常情况下,应季货品会延迟打折的节奏,以增加利润。但是,在2013年,优衣库主推的应季长裤,在夏末就已经开始打折,折扣价格规模在25%上下浮动。

  此外,优衣库的秋季产品价格明显低于春季产品的定价。记者看到同样是棉质衬衫,秋季新品的价格仅仅和春季产品的折后价格相当。秋季衬衫的价格仅仅相当于春季衬衫的75%左右。

  在H&M欧美汇店面内,新品的工艺对比相对简单,价格基本维持在年初的价格水平,高价位产品数量并不多。记者了解到,H&M早在6月中旬就提早开始了打折季。

  与此同时,国际知名快时尚品牌的C&A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记者观察到在C&A欧美汇店,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店面换季新品不及往年。价格基本与年初或者去年的价格持平。由于C&A一直走低价路线,其打折的价格空间已经不是很大。

  在美国GAP的大悦城店面中记者看到,其在新一季中的高端产品,比如皮衣的新品就非常少,年初这类产品的系列至少有3款,价格在3000元至4000元间。GAP的打折空间有限,但是打折时间非常长,几乎全年都有打折的活动,但是基本维持在7折左右。

  虽然多数快时尚品牌都在收缩产品线,积极准备“过冬”策略,但是在渠道发展方面,各大品牌则采取了比较积极的策略,即加速开店的计划。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H&M、优衣库、ZARA、MUJI、GAP、C&A、UR、WE、I.T等快时尚品牌2013年总计开店84家。上半年,优衣库以新增31家店位于扩张榜首,其次是其中H&M新开18家;MUJI新开10家;ZARA和GAP各新增8家。H&M计划全年开店数量大于去年总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店面绩效增长有限,同时扩大渠道增加开店,扩大规模,成为了快时尚各品牌不约而同选择过冬的一种路径。

  渠道扩张的先天优势

  商场很欢迎这些代表时尚感的品牌入驻,这样可以给商场带来时尚消费人群。

  4年前,北京的ZARA店面积达1700平方米,在国内已经引起热议,随后国外品牌直营店已经普遍达到2000平方米。与此同时,国际品牌ZARA、H&M的坪效却可以高达4万元/平方米·年。

  据了解,除了美特斯邦威坪效能够达到2万元/平方米·年,国内大多数鞋服品牌的坪效低于1万元/平方米·年。

  单店坪效的惊人水平,让快时尚品牌对渠道和店面数量的扩张充满了憧憬。

  现在2000平方米已经“拿不出手”了,“很多品牌在北京王府井,上海淮海路以及国内多个城市内的步行街上,开设上万平方米的店。”美特斯邦威高管向记者表示。这些店面,位于繁华地段,因为在繁华地段才能够实现每平方米绩效的提升。

  “提高坪效有一个综合的方法,包括产品线、设计以及物流甚至是整个供应链的提升。”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对国内企业而言,提高坪效的办法之一是提高产品的单价。

  而提高产品单价,相对较为简单,“过去,国内品牌很多都采用了提高产品单价的方式来提高坪效,但是,从现在的经济形势看,提高产品的价格没有多少空间了,国外产品则很少采取提高价格的方式提高坪效。”

  资料显示,国外快时尚品牌即便在国外的单店坪效也通常在4900欧元,对于这种店面绩效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快时尚品牌通常采取渠道扩张的策略来提升业绩。

  为了提高产品的销售量,“一方面要开设大店,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形象认识和信任度,另外一方面,要在旗舰店和大店的周边,辐射区域密集地开设新店。这样大店的影响力能够带动周边的销售。”美特斯邦威高管说。

  在上海的渠道架设完成后,ZARA和H&M的选择开始向杭州等周边城市进行扩张,并通过在上海的影响扩大在二线城市的影响力。

  进入二线城市,是ZARA和H&M下一步进展的重点。H&M的新店计划分别为武汉、重庆、昆明、杭州、西安、成都、长沙等城市。截至2012年5月31日,ZARA在华已开业门店接近140家,在二线城市增长迅速。

  对于ZARA和H&M和优衣库,“这些品牌能够带进人流,对于这种国际品牌相对于卖场而言非常强势,卖场很欢迎这些品牌。”营销专家海生向记者透露,“一些卖场,尤其在二线城市的卖场,甚至给出较低的返点和租金优惠条件,引进这些品牌。”

  此外,在万达这样的商场中,万达都建有自己的品牌库,“ZARA、H&M和优衣库都排在前列,是卖场优先引进的品牌。”海生表示,“可以说,在选址问题上,对国内品牌是个难题,对ZARA、H&M和优衣库这样的国际品牌则是一个优势。”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体量正在扩大,“这也为快时尚品牌留下了发展空间。”

  供应链受到挑战

  国内快时尚是预售型的,而 ZARA绝大多数的产品都在当季生产,设计师会捕捉到当季最流行的款式和面料来进行生产加工。

  在快速建设渠道的同时,快时尚品牌也面临着过快发展的负面效应。ZARA引以为豪的10~14天反应型生产配送,即从设计到销售柜台只需要14天周期。在中国大陆的直营店里,大多 ZARA门店也实现了10~14天的反应型生产配送机制。

  据了解,ZARA的母公司Inditex将超过1000个设计师投入市场调研和设计中,2011年总共生产了190万款服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截至2011年底,Inditex在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1398个供应商。当一款新品通过市场部的审核,公司往往会让几家工厂同时提交预算进行生产。

  据了解,中国大多数快时尚企业,从接单到产品上市需要90天周期,这就是说,国内快时尚是预售型的,而 ZARA绝大多数的产品都在当季生产,设计师会捕捉到当季最流行的款式和面料来进行生产加工。据了解,ZARA绝大多数的产品都在当季生产,季前生产比例只有 10%~15%左右。

  众所周知,当季生产的一个挑战是,“中国的物流环境不是很有利,尤其在二和三线城市,产品能不能做到14天周期,都是一个挑战。”上述美特斯邦威的高管向记者表示。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铁路基本处于垄断,但是铁路目前为止是最迅速和成本较低的物流方式。日本佳能集团物流部门主管向记者表示,“在中国,物流成本要比在美国和日本高很多。”

  “在美国物流成本非常低,只有不到10%,而在中国,海运、铁路和汽运是一种综合性的运输,物流成本高达20%,所以物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考验。”

  另一个挑战则来自对于销售人员的培训。在快时尚店面中,称销售人员为销售顾问,销售顾问分为两种,一种为每周工作25小时的销售人员,另外一种为每周工作40小时的销售人员。

  记者在ZARA、H&M和优衣库的中小型店面中看到,一般员工数量在十几人左右,因为8小时工作制,轮休等原因,这种普通的中小型店面工作人员至少在30人左右。而迅速扩张的店面的需求和人员流失,每年店面销售顾问的缺口越来越大。

  在使用这些员工之前,快时尚品牌通常有两个月左右的销售培训,其员工主力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但是因为人员的不足,很多销售人员并没有受满两个月的培训期,就匆匆上岗,这就直接导致了销售人员还没有培训好,就被很快的调任到工作岗位的事实。

  在走访ZARA和H&M两家店面的时候,记者都遇到销售顾问与顾客发生争执的局面。ZARA万达店的销售人员普遍在25岁左右,销售态度和规范都饱受诟病。销售人员对待顾客态度恶劣,出言不逊,都与其国际化的品牌形象相去甚远。

  而在H&M欧美汇店面,记者看到,二层的结账柜台无人值守,又缺少楼下结账的提示,整个管理显得非常凌乱而随意。此外,销售人员也拒绝提供投诉电话。

  另外,招聘员工也是这三家快时尚遇到的共同难题,店面都在积极招聘销售顾问,薪酬在3000至4000元间,薪资水平处于这个行业的中上游。 “现在是85后和90后的就职高峰期,员工个性与企业的融合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很多新店,刚开业的时候,都是在缺少人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很难保障上岗人员的服务水准。”营销专家海生表示:“渠道建设好,但是软件管理跟不上,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大的困扰。”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服装资讯 财富故事 管理营销 市场数据 男装搭配 女装搭配 配饰搭配 鞋包搭配 色彩搭配 好身材搭配 鞋子搭配 松糕鞋搭配 高跟鞋搭配 裤子搭配 裙子搭配 西装搭配 衬衫搭配 皮衣搭配 针织衫搭配 婚纱搭配 polo衫搭配 短裤搭配 蕾丝衫搭配 童装搭配 内裤搭配 帽子搭配 袜子搭配 靴子搭配 皮草搭配 古装 明星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