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旧衣处理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红十字会对意欲捐赠的市民重申“拒收旧衣服”,因“处理成本过高”,彻底阻断了旧衣服的捐赠之路。最后,旧衣服的出路似乎只有扔掉或者当废品卖掉。目前,在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链的运作下,大量旧衣服成为“出口商品”漂洋过海。以前,这个行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等沿海地区,但是随着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产业链从去年开始发展迅猛,遍及全国。小商贩从居民手里收购旧服装,然后贩卖给这些公司,再由这些公司以高出10倍左右的价格,“出口”非洲。
显而易见,二手服装市场,不仅在流动环节中存在不合理的“暴利”,且明显存在着无序和混乱,其重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与其相应的标准和制度管理,这与我们经济发展和特有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很大关系。但因为这些旧衣物消毒、储存、运输等成本过高,即使是贫困地区的需求量也极其有限,慈善部门收受的旧衣服捐赠也成了一种负担,可以想象,这些专做旧服装的公司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个市场机遇,自发形成了红红火火的二手服装市场。
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某种市场机遇并创造了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使然,是正常现象,但与其同时,我们与之相应法规制度的建立却显得有些滞后,实际上,早在老外旧服装充斥我们市场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想到对这种二手服装进行规范,而不是一股脑的取缔了事,这种市场最终消失也并不是惧于行政权力,而是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胜利,如今情况出现逆转,二手服装不仅从居民的手中便宜到“论斤收购”,且国内市场“即使很偏僻的地方也没有人要旧衣服”,从“进口国”迅速转变为“出口国”,也迫切希望政府能用标准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使得这项目前还属“灰色产业”的市场由暗转明,至少应有一个法律制度来认定。
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有需求就有市场,二手服装出口的红火,更说明世界上仍有不少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二手廉价服装的庞大需求,无论是从国内市场的管理还是出于对国外消费者健康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有责任担当,而且,这种市场的形成也改变了国人的传统观念,从实用角度来看,二手服装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只要强化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完全是惠民之举,盘活居民家中长期“沉睡”的旧衣物,使其充分发挥“余热”,既让我们的居民得到实惠,又让非洲一些贫困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穿上干净廉价的中国二手服装,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对“地球村”兄弟的一份人道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