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服装城 > 服装搭配 > 文章

从3D打印到大数据穿着 服装业透出新亮点

情趣用品

荧光透亮的面料上点缀着细腻的蕾丝,在灯光交替下,身着泳装的模特鱼贯而出,仿佛将自然界的流光溢彩搬到了T台上。在上海时装周,爱慕集团以一场“泳衣中的礼服”惊艳四座。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鲜艳的色彩和流畅的版型均是基于一项新的技术--3D打印。

 

            

 

 

对,你没看错,3D打印也能做衣服,并且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基于新技术,泳装的装饰花边更加细腻,可以任意造型又保持柔软,最大限度地还原设计师的灵感,这是对传统泳衣制作技术的颠覆。”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说,在不久将来,3D打印技术泳装和内衣将面向市场,满足各类需求。

近年来,服装业的日子过得有些艰难。这种艰难有着很现实的原因:用工和原料成本高、竞争环境恶劣等等,其中最大的制约来自需求的不足。中国服装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同比增长1.27%,增速较2012年同期回落4.93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比2012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在国际市场尚未改善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呈现增速放缓的态势。

挖掘潜力市场,重建消费连接,成为当前服装企业转型的不二法则。一些类似3D打印的有益尝试更是见证了行业转型的铿锵步伐。

“除了3D打印,当下最热的‘大数据’,同样可以做衣服。”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出消费者更喜欢哪种颜色,哪种款式更容易被售出等,并以此设计出与市场更贴近的服装,全面提升供应链的效率。”

当前,爱慕、欧迪芬等内衣品牌已经开始对消费者体型数据积累和应用,并建立了人体体型研究数据库,剪裁出更适合中国人的内衣。同样,歌力思、例外等服装品牌也在开发自己的用户数据,在与用户的沟通中找到品牌发展的新方向。

挖掘潜力市场,并不限于新技术。一些新理念同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期,“柔性供应链”这个词开始在服装业流行起来。所谓柔性供应链,是指服装企业不再只专注于制作服装本身,还包括一整套个性化定制服务。

对此,北京男装制造企业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的感受颇深。“不是市场不好就不消费了,关键是如何创造人们更需要的东西。我们不仅做服装,更要提供衣着服务,甚至去管理客户的衣橱。”夏华说,依文针对每一个消费者开启了专属服务,从为衣着搭配相应的饰品,到个性化定制,还配以衣橱管家来负责服饰搭配,服务方式的转变让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需求逐步释放,也让很多像依文一样的企业销售额屡创新高。

挖掘潜力市场,还要在渠道上有突破。去年淘宝网服装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17%,远高于实体渠道。既要抓住网络契机,又要减少互联网对服装实体销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渠道建设的重要性。

不久前,中国服装协会将2014中国非凡商业推动奖颁给了北京一家新的商场--侨福芳草地。其原因就是渠道的创新。“当前国内商场多是扮演‘房东’,将店铺租给品牌,展示服装有余,个性化配给不足。”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侨福芳草地则借鉴了国外商场的“买手式”策略。买手通过对流行趋势、面料等的筛选,让商场里的服装更对接消费者需求,使营销手段更加多元化。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服装资讯 财富故事 管理营销 市场数据 男装搭配 女装搭配 配饰搭配 鞋包搭配 色彩搭配 好身材搭配 鞋子搭配 松糕鞋搭配 高跟鞋搭配 裤子搭配 裙子搭配 西装搭配 衬衫搭配 皮衣搭配 针织衫搭配 婚纱搭配 polo衫搭配 短裤搭配 蕾丝衫搭配 童装搭配 内裤搭配 帽子搭配 袜子搭配 靴子搭配 皮草搭配 古装 明星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