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服装城 > 服装搭配 > 文章

传统服装零售业在业态组合上“抽新枝”

情趣用品

2013年9月28日,韩国衣恋集团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大礼——其在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店的多品牌集合店Folder,首日开张销售额创纪录地超过90万元,这超越衣恋集团所有新品牌的开张纪录。2012年4月才刚刚登陆韩国的多品牌集合店,在一年之内迅速蹿红。截至2013年11月,Folder在韩国的店铺数已经达到11家。

这绝非孤例。中国鞋业巨头百丽亦在2011年尝试推出了鞋类品牌集合店map,店内不仅云集了集团旗下的BeLLE、STACCATO、joy&peace、millies、GEOX、bata等十几个品牌,更引进Crocs、havaianas、Betula等其他公司的品牌。多品牌集合店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这种看似新鲜的业态,在欧美及日本零售业中却一直占据主流,尤其是运动品牌、鞋类配饰,多以集合店渠道为主,Footlocker、Sticks、XEBIO均为其典型代表。 

中国的早期集合店很多由明星或是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人创立。“海外的很多牌子,国内没有,他们就把这些品牌带进来,最开始人们叫它们水货店。”依恋集团Folder商品采购经理王青告诉记者。陈冠希的潮牌店Juice便属于这一类。明星拥有强大的品牌资源,常常可以拿到限量版,引发抢购。 

国内最大规模体育用品专业零售公司之一的锐力集团,在2009年推出的孚马(FOOTMARK)便是一个放大版的Juice。其定位为大众潮流的孚马如今已有50家店,主要布局在南方城市,以江浙沪、湖南、湖北为主,2014年将进入北方市场。“2009年的时候,消费者看到此类型的店铺会质疑产品是否正宗,而现在集合店已经被年轻消费者所接受,现在处于健康向上的发展状态。”孚马潮流服饰有限公司产品经理瞿菲菲对记者说。 

优势 

集合店在中国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因素。一方面市场上的专卖店趋于饱和,且单品牌的开店竞争优势快速下降,而人员以及租金等刚性费用快速上升,要提高坪效及零售效率,就不得不向集合店转型。以Folder为例,37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内囊括了近40个品牌。多品牌使得零售商可以拿到更大营业面积,形成更高的终端占有率。同时,进一步丰富产品,也令顾客有更多选择与接触点,形成更多的成交机会。 

以面积估算,多品牌集合店可以创造更高坪效。在中国开业三个月以来,Folder在五角场店的平均坪效达到一万元/月。据统计,在集合店内,客人停留时间高过单品牌店三倍。多品牌店通过提升货品的丰富度,无形中延长了客人的停留时间,最终带来比单品店更好的效益。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品牌的需求也逐渐变得多样化。一些品牌亟待通过集合店的渠道进入中国,令中国消费者接受。但对于较小品牌而言,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太高,成立分公司需要足够的财力,而通过经销商去开拓市场又面临品牌形象受损的风险。集合店为一些前沿品牌提供了试验场,那些不敢大规模进军市场的潮牌可以通过品牌集合店小试牛刀,零售商也可借此机会孵化和创造出更多新品牌的忠实粉丝。 

在多品牌集合店里可以充分运用品牌组合将品牌延伸。比如消费者可能只是Nike的粉丝,但逛集合店时会愿意多看一眼其他小众品牌。以大品牌带动小品牌,为集合店创造多个营收点,弥补仅销售单品牌的赢利点单一、系统风险过高的缺陷。 

与此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随时变化品牌组合是集合店的一大优势。“可以不断调整单个品牌的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数),所以我不需要强硬选择一些并不看好的产品。”瞿菲菲说。诸如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大品牌,它们会要求专卖店必须有多少个SKU,而多品牌集合店则可以有自己选择,即使是必定款也可以不定。所以在订货会上,一些品牌开始按照专卖店及多品牌渠道专供款来划分。“品牌开始重视多品牌渠道,他们也希望我们的订货跟专卖店不一样,这样才能达到差异化。”王青说。 

不仅如此,集合店在陈列空间上亦可以灵活掌控。“品牌在专卖店形象方面吃亏太多,因为国内的代理商较少花心思在市场营销和店铺装潢上。”王青表示。Folder在店铺陈列中将正对门口的黄金位置留给了雪地靴PAWZ,不仅如此,还花费了两万元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个陈列柜台,用木盒、彩灯等元素,烘托其展示效果。 

专卖店存在的库存风险,在多品集合店可能就没那么高。因为在集合店内,一些小牌子采取寄卖制度,通常每月清算一次,按照合同来分成,而到年底卖不掉的货则可以退还。对于一些知名度较大的品牌,虽然无法寄卖,但多品牌集合店则可以挑选卖得较好的款式,甚至有机会得到限量版的合作款。 

多品牌集合店中的自有品牌则是隐性的利润增长点。孚马与Folder均有公司的自有品牌。譬如孚马的两个自有品牌Malamala和Fortresshill,其中Malamala来源于一个草原的名字,风格定义为民族风,而Fortresshill则主打春夏季,走轻便舒适的路线。以Folder命名的雪地靴则是利润最高的产品,与普通品牌的利润差距在20%到30%。虽然自有品牌在数量上仅仅占据多品牌的小部分,但在SKU的深度上却超越其他品牌,一款产品的数量往往多于其他品牌。因为自有品牌通常也是店内销售成绩较好的品牌。“一般来说自己生产的东西,款式都是做市面上最热门的,然后价格又便宜,因此卖得很好。”王青说。

发展

百货对集合店的态度依然还处在观望阶段。集合店通常面积较大,且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业态,在选址时想要拿到黄金商业地段并非易事。Folder目前在上海的两家店铺分别在五角场与莘庄,均不属于传统的核心商业区。“我们之前在五角场开店,万达其实并不是很支持。现在我们的营业状况不错,他们态度也转变了。”王青说。因为商场面积有限,如果把位置留给集合店,就可以同时收纳五六十个品牌,留给专卖店,则可能只有两三个品牌。就体验而言,集合店坪效应会高于专卖店,同时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百货的压力就会减小。“当百货店有这种思想转变的时候,集合店就会开始发展。”王青说。

市面上的专卖店品牌过于类似,集合店目的之一就是将其细分化。比如耐克旗下有一条线叫NIKE SPORTS WEAR,Folder只代理这个牌子的跑步和篮球鞋,而其他休闲鞋、滑板鞋则不在代理范畴,而Footmark则销售这条线的滑板鞋。不同集合店根据自己的品牌定位选择产品,获得更加鲜明的品牌形象。

集合店定位各有不同,不过依旧以运动休闲为主。百丽旗下的Topsports2则成为本土第一家试水运动专业领域的多品牌集合店。目前全国有三家店铺,处于尝试阶段。

在日本已有20多年历史的运动专业多品牌集合店XEBIO同样属于这样的定位。不同于中国,欧美市场运动产品的消费并不存在运动休闲这个概念,运动品牌主要诉求在运动专业,通过多品牌店呈现,面积通常在1000到2000平方米。随着中国对于健身的关注,运动专业类多品牌集合店也同样存在发展机遇。

如何选择与集合店定位相同的品牌成了买手的重要课题。“电商对专卖店打击太大了,一方面价格便宜,一方面品类多。所以要反击电商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更好的商品,比如热门品牌。”王青说。将自己定位为潮流精选的Folder,在中国有将近50%的品牌会直接导入韩国Folder品牌集合店的资源。在鞋子上不断更换精巧的配饰在韩国是一种潮流,韩国品牌MAC MOC就是这样一类鞋,它正是Folder的目标品牌。同样受到潮人追捧的环保袋瑞士品牌Freitag以及PAWZ雪地靴同样被引入Folder,并占据店铺中较好的位置。

集合店并非简单地将不同品牌放在店铺中售卖即大功告成。从品牌到品类,如何组合集合店的品牌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把一个品牌的精华都拿到一个店里并不一定是好事。好花还需要绿叶衬。”一名曾从事运动品牌经营的资深业内人士总结道,“在多品牌集合店品牌效应退居其次。更多取决于消费者选择哪一种运动,排第一的会跳出来。”例如,瑜伽的消费者会选Lululemon这样的专业品牌,但是对于菜鸟依然会选择耐克装备,因为已经够用。在多品牌店里,消费者会被划分成不同的级别,生意会按照不同的维度切分若干单元。单品牌的SUK较少,只用讲究营销定位的完整性,而多品牌则更为复杂,需要跨品牌、跨系列,这对买手亦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更宽广的产品宽度,还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才能从消费者角度选择合适的货品。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服装资讯 财富故事 管理营销 市场数据 男装搭配 女装搭配 配饰搭配 鞋包搭配 色彩搭配 好身材搭配 鞋子搭配 松糕鞋搭配 高跟鞋搭配 裤子搭配 裙子搭配 西装搭配 衬衫搭配 皮衣搭配 针织衫搭配 婚纱搭配 polo衫搭配 短裤搭配 蕾丝衫搭配 童装搭配 内裤搭配 帽子搭配 袜子搭配 靴子搭配 皮草搭配 古装 明星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