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服装城 > 服装搭配 > 文章

2014年服装行业四大危机及自我解救方式

情趣用品

受常年以来积弊的影响,加上新模式,新产品的出现和冲击,国内服装业的传统从业者正处在行业洗牌的前夜和危机中。有四大危机。

一、总体产能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通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明显出现产能过剩局面,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总体服装产品总供给已经远大于总需求。由于服装市场总体采取的是期货模式,因此产能过剩形成有滞后发生期,当前已经呈现严重局面。利润率在5%左右。“因为产能过剩,所以打折成了大家不得不服用的毒药。

2012年,仅22家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存货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82亿元。在这个数字爆出之前,上半年42家服装企业总积压库存483亿元的状况,让人感慨企业高启的库存成本。

二、同质化商品竞争十分严重,获利能力严重下滑

服装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品牌、营运等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整体流程、人才、资源都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品牌复制相当容易,同类品牌的企业同质化产品挤占市场,竞争由蓝海快速进入红海,促使服装企业的获利能力严重下滑。

三、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企业发展速度大幅减速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结构性调整,解决整体经济产能过剩,经济增速逐步下调,影响百姓收入的增长,对服装消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市场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服装企业发展速度大幅减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64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5251亿元,同比增长10.5%,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服装类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4.7个百分点。

四、服装企业发展模式不能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

服装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由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发展模式单一,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能力低下,在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时,没有创新模式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处于被动的调整状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越来越快,快时尚对于非个性化的,同质化的产品先天排斥。而很多企业的思维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和工业时代,在这个互联网思维都上央视的时代,这种缓慢的节奏如同笨拙的恐龙。

服装企业的四大短板

行业爆发危机的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相继爆发出不少问题,一是服装企业没有真正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服装企业长期以来推行的“订货制”模式,预测市场需求,而不是消费者真正需求,对消费者的了解和满足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因此无法做到以销量产,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以经销商需求为导向,这样并形成终端VIP消费者的消费量逐年下降,网点形成了大量库存产品。

二是服装企业的价值链上下两端未能实现共赢。服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品牌商自身盈利水平得到充分保障,但市场的销售终端经销商因房租、店员工资、产品库存等因素影响,以及供应商、生产厂的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在总体供给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总获利水平不断下滑,甚至出现亏损经营,因此企业的价值链上下端未能实现共赢,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获利能力。我们福建是纺织业重镇,但是我们并不是产棉地,换言之对于上游的原材料控制能力很弱,为了度过微利时代,我们很多工厂不得不大量采用化学纤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三是服装企业的创新不够,自身的获利能力在不断下降,失去竞争力。服装企业最近几年人力、税收、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总体创新程度不够,销售量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自身的获利水平也不断下降,失去了竞争力。自2012年以来,服装业人均月入已经突破500美元,换言之,劳动力不再廉价。

四是服装企业的整合没有找到清晰的方向。在市场销售受阻的情况下,没有找准着力点,没有清晰认识到企业自身问题,一味在零售管理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强化管理和培训,未能清楚意识到企业整合是从市场新定位、商品新企划、产品新设计、供应链新创新、渠道新整合、零售新调整进行整体整合。

面对全行业性的挑战,一些不愿改变,改变太慢的企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一、是经营模式转型太慢的服装企业

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重新市场定位、转型经营模式、整合供应链,而只是简单压缩规模、精简组织的服装企业。

二、是经营模式转型太快的服装企业

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市场新定位、模式新调整、供应链新整合,但速度过快,步伐太大,经营能力和水平跟不上的服装企业。

三、是供应链断裂的服装企业

由于长期配合的战略性供应链生产体系、供应商体系因获利能力下降,而进行关停并转,从而影响服装企业正常业务发展的。

四、是规模小、服务中低端市场的服装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规模小、服务中低端市场需求,因抗风险能力低、竞争力弱,这些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被市场淘汰风险。

五、是国内高端品牌的服装企业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高端品牌认识的提升,对高价位品牌有新的去品牌化理念,同时高端消费人群因经济危机的因素,收入受到影响,作为时尚引领者的高端品牌面临着,消费者可买可不买的尴尬处境,对于高端品牌的服装企业将面临着巨大市场压力。

对策

创始人亲自上阵,企业步入二次创业阶段。陈义红回归,李宁回归……

清理既有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培育具有生意人思维的职业人士。

回购库存,开设工厂店、借力网络销售渠道。

增强零售端控制力。如2012年美邦直营店占比持续提升至25%以上,中国动向陈义红则暗示将加大对渠道商的整合力度。

往回走。曾经想赶超阿迪达斯的李宁,回归后提出了三个聚焦战略:聚焦李宁牌、聚焦体育本质、聚焦中国大陆市场。

再补充几点:

减少恶性竞争。具体来说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根据彼此资源的互补性,中小企业可以大合并,实现节约人力和组织管理成本的目的,共同提升竞争能力。提高自身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议价能力。二是,建立行业协会,监督从业者的经营行为,阻止恶性竞争。

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所谓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把互联网思维作为改造服装业的一场思想革命来对待。具体也表现两个方面:

营销上,要差异化。要做与用户产生情感的产品。要产生情感,一靠品牌建设,二靠粉丝信赖。不要去做密集的市场,可以有计划的逐步切入。今年以来男西装和童装增长相对较大,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 9.22和9.73个百分点。这说明,细分市场的垂直领域有很广阔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品牌企业的做大做强。

另外,质量要好,再也不要把国货做成价格低廉,但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了。好的质量还体现在功能化的产品体验上。雷军问的那个滑雪服的问题就是经典一问,服装业要考虑场景下的需求,根据需求去设计、生产产品。

积极触网。渠道上不要过分依赖传统渠道,所有的数据都显示,网络上的渠道的增长是显著的。上半年,服装网络销售仍旧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各主要品类的销售均同比大幅增长。淘宝数据显示, 2013年1~5月,男、女、童、内衣、运动装销售额同比增长都在58%以上,服饰配件更是同比增长155.06%。

加强原创能力,尤其是本土设计师的培养。这一块我国整合地很不够,中国的设计师,即走不到时尚界那一边去,又得不到服装业的支持,因为前者更信赖海外品牌设计师,而后者能不山寨的企业并不多。虽然乔治·阿玛尼说“仿造可以理解为对原品牌价值的肯定。”,但是这不代表人家不维权,尤其是国内法律保护力度的加大。不过要想真正成熟起来,要先从行业自律开始。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服装资讯 财富故事 管理营销 市场数据 男装搭配 女装搭配 配饰搭配 鞋包搭配 色彩搭配 好身材搭配 鞋子搭配 松糕鞋搭配 高跟鞋搭配 裤子搭配 裙子搭配 西装搭配 衬衫搭配 皮衣搭配 针织衫搭配 婚纱搭配 polo衫搭配 短裤搭配 蕾丝衫搭配 童装搭配 内裤搭配 帽子搭配 袜子搭配 靴子搭配 皮草搭配 古装 明星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