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服装城 > 服装搭配 > 文章

中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明显下降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情趣用品

成本持续攀升导致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从全球纺织工业的发展来看,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产业链将加速整合,业内企业将普遍面临转型的压力。我们认为未来中高端产能的技术升级、低端产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是行业升级的具体路径;产业链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转移、资源将向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转移,经过反复几轮的淘汰后,业内企业的转型将明显分化。

我国纺织业目前处于衰退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2001年~2005年是我国纺织业的黄金发展期

纺织业相关研究报告2014-2018年中国纺织业生产人造纤维用木片行业市场投资策略及未2012-2019年纺织业项目投资可行性咨询报告

2012-12-222012-2019年毛纺织业项目投资可行性咨询报告2012-2019年麻纺织业项目投资可行性咨询报告123  我国纺织工业的起飞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末,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产品以天然纤维原料成衣为主;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布局比较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50年代大跃进期间,虽然我国进口了纺织工业设备,但由于技术工人的缺失,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导致棉花的减产,纺织业关、停、并、转的趋势明显,生产规模大幅压缩,据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时期纺织行业产值、税收分别下降了1/3和1/2。

20世纪80~90年代末,我国纺织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典型特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大批民营、外资企业进入;产品以大宗纺织品及成衣为主;大量产品出口,纺织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生产布局由分散布局向区域集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的时期。据德国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公司对世界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的统计,在2000年秋调查的54个国家中,中国列第48位,劳动力工资成本仅为日本的2.6%、美国的4.8%。

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凭借劳动力等成本优势,迅速承接了来自于亚洲四小龙等地区的纺织业中低端产能转移,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竞争导致供需失衡,且当时多数国企包袱沉重、资金紧张、设备老化,全纺织行业连续多年亏损。后经过国退民进,随着纺织民企的高速发展,至90年代末,纺织业整体已接近盈亏平衡点。纺织工业是当时我国的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据2000年统计,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固定资产占全国的11.4%。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国际竞争优势相对突出的纺织业,2004年我国纺织业的总产值的占比、产业工人的占比、企业单位数的占比均达到了该阶段的顶峰。

2005年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中国企业为建立全球纺织品贸易新秩序做出了“牺牲”,我国出口关税的主动提高,缓解了短期贸易的正面冲突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纺织业进入了调整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也一路走高,与发达国家及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与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的工资成本已经不具有优势。2002年中国纺织业平均工资水平已达到印度的1.12倍,巴基斯坦的1.86倍,这两个20世纪90年代后期崛起的国家正日渐成为中国在低附加值、大众化纺织服装产品上最强劲的对手。

2007~2008年,虽然欧洲、美国对我国纺织品的设限相继到期,但以劳动力成本为代表的相对优势不断弱化,削弱了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暂缓了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但2011年的“补偿性”工资上涨,加之员工福利等规范化间接提高了劳动力成本,我国纺织业受越南等国家的冲击越来越大。2012年以来,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环保等政策性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低端产能加速转移至东南亚国家。2013年越南纺织品出口额达230亿美元,占越南GDP总值的15%,为越南解决300万人就业,纺织业成为越南传统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纺织业严格意义上属于衰退产业

产业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不断进步的演化过程,即伴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及观念意识的变化或变革。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1)需求因素,如投资结构、个人消费需求等;2)供给因素,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供给、生产技术体系等;3)对外贸易因素,如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移等;4)此外,经济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等。

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是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包络线,通常情况下产业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具备不同的特征:1)导入期,企业数量少,集中程度高;技术不成熟,产品品种单一,质量较低且不稳定;市场规模狭小,需求增长缓慢,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很小;产业利润微薄甚至全产业亏损;进入壁垒低,竞争程度较弱,产品定价各自为政;2)成长期:大量厂商进入,产业内部集中程度低;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和稳定,产品呈现多样化、差别化,质量提高且稳定;市场规模增大,需求增长迅速,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增大;产业利润迅速增长且利润率较高;进入壁垒低,内部竞争压力大,竞争形式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3)成熟期:产业集中程度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技术较成熟,产品无差异化,产品质量较高;市场需求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需求的价格弹性减小;产业的利润达到很高的水平;进入壁垒高,主要体现为规模壁垒,竞争手段转向非价格手段;持续时间较长,是产业发展的稳定阶段,若有技术创新,则会有更长期的持续增长;4)衰退期:厂商数量减少;需求逐渐减少,销售下降;利润降低;新产品和替代品大量出现,原有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对一般产业而言,其生命周期可以被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成长阶段。从产业成长性的角度,又可划分为七大细分产业阶段:(1)幼小产业: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2)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产业,表现为产业总体的市场需求并不大,但增长率却非常快。即使短时期内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从更长的时期看将对整个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作用;(3)朝阳产业: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4)成熟产业:呈现出成长性放缓,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比重较为稳定的特点。成为支柱产业是新兴产业进入成熟期的标志;(5)衰退产业:由于技术逐渐老化、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的产业;(6)夕阳产业:衰退产业继续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关扶持,也没有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改革原有的技术条件而即将退出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7)淘汰产业: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通过梳理纺织业的发展历史,2004年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顶峰阶段,自2008年起,纺织行业的运行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1)从需求端来看,纺织业作为传统的出口强势产业,近几年来,随着以劳动力为代表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在越南等东南亚低成本国家的分流作用下,出口优势不断弱化,低端产能面临转移的大趋势,从外贸出口数据来看,成衣出口额的增加、化纤和纺织品的进口额不断增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快速的工业化带来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国内消费市场快速扩大,内销市场更容易进入;(2)从供给端来看,目前中国的纺织业具备更宽泛的纺织品和成衣生产,化纤、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从行业的规模收益来看,纺织业规模收益逐渐下降,纺织产业规模逐渐缩小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随着纺织产品需求增长减速,纺织产业投资收益率持续低于各行业的平均值,并呈现下降趋势。考虑到目前中国纺织业因成本不断上升而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我们认为纺织行业严格意义上应归属于衰退产业。 

产业升级、产业链整合是大势所趋,业内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压力

按照纺织制造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理论(美国北卡大学教授PeterKilduff2003年提出),纺织制造业的发展可归纳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产业特征和竞争优势。

中国作为全球纺织工业的制造基地之一,生产加工是中国参与国际化分工的最现实方式,但目前中国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配套完善的生态结构。成本持续攀升导致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从全球纺织工业的发展来看,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产业链将加速整合,业内企业将普遍面临转型的压力。我们认为未来中高端产能的技术升级、低端产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是行业升级的具体路径;产业链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转移、资源将向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转移,经过反复几轮的淘汰后,业内企业的转型将明显分化。

关注两条投资主线:龙头企业强化竞争优势、弱势企业壳资源价值更加凸显

产业加速升级,弱势企业加速被整合,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将顺势提升

国内制造业人工成本的大幅攀升在2009年后开始凸显,2011年左右龙头企业人工成本涨幅在15%以上,加之劳动法的不断规范,人工成本自然攀升的同时,隐性成本如五险一金、员工社区配套设施的运营成本(食堂、卫生室、宿舍、电影院、幼儿园等)加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2013年以来业内普遍判断未来人工成本的年均攀升幅度仍然在10%左右。

人工成本的攀升与人口结构息息相关,也与新一代劳动力的生活方式有关。短期内企业只能通过技改提高人工效益,长期来看,龙头企业必然通过产品持续升级转移部分成本压力,而弱势企业则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压力。

目前中国纺织产业正加速升级,中低端产能在加速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同时,资源渐渐向龙头企业聚集,纺织企业加速转型,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部分龙头企业强化竞争优势,将资源和能力高度嵌入到纺织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下游的纺线、织布、染色及成衣制造等各个环节;另外一部分龙头企业则以市场为导向向非纺织产业转移,进入高速发展、需求急剧扩大的新兴领域,如光伏、锂电池、医疗器械等;弱势企业则在成本持续攀升的大环境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产压力。

中长期来看,关注两类纺织龙头企业:一类是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品牌知名度、未来将继续夯实竞争优势的鲁泰A、百隆东方、华孚色纺等,另一类则是区域性纺织龙头,具备多元化发展的潜力;短期来看,2014年以来海外需求持续复苏,行业整合间接利好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加之国内外棉价差趋于合理、人民币升值周期结束,预计龙头企业2015年的业绩向好。

弱势企业壳资源价值更加凸显

弱势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加,除成本攀升直接吞噬利润外,运营风险的加大将导致企业接单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客户更加倾向于将订单集中于大企业处,资源将逐渐向龙头企业处集中,弱势企业主业将更加艰难,或倒闭、或转行、或介入新兴产业、或重组,转型成为必然。

在产业层面,弱势企业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弥补与技术先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因为技术落后所受到的损失,将加速进入盈利性较强或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产业,“不做最大,但做利润最高的企业”,如日清纺先后收购了造纸厂、信息系统公司、生物医药公司,甚至包括食品加工和不动产租赁等行业。

在资产市场层面,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平台资源,弱势企业的壳资源价值愈发凸显,2013年下半年以来重组事件层出不穷,我们判断未来一年,重组仍然是弱势企业主流的资本运作模式。关注弱势纺织企业的转型动力带来的主题性投资机会。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服装资讯 财富故事 管理营销 市场数据 男装搭配 女装搭配 配饰搭配 鞋包搭配 色彩搭配 好身材搭配 鞋子搭配 松糕鞋搭配 高跟鞋搭配 裤子搭配 裙子搭配 西装搭配 衬衫搭配 皮衣搭配 针织衫搭配 婚纱搭配 polo衫搭配 短裤搭配 蕾丝衫搭配 童装搭配 内裤搭配 帽子搭配 袜子搭配 靴子搭配 皮草搭配 古装 明星搭配